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公积金高结余的同时是高贬值。尚未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唤醒“睡钱”,反而滋生出了许多地下机构,更让公积金政策面临质疑。如果公积金的管理出了问题,还怎么保证公积金是安全的呢?

资料图片:北京,行人从过街天桥上“取公积金”的小广告前走过。(来源:旮旯/东方IC )

目前全国有各级公积金管理机构606个。记者调研发现,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共开发出几百套公积金管理系统,每个系统花费数百万元到上千万元,每年还有几十万元的升级维护费,浪费惊人。这样巨大的投入,却没把公积金联网管好,反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到了每个月月底,要想全国汇总一个数据都很难。(7月7日新华网)

看看满大街的公积金提取小广告,就知道正常提取公积金有多难了。公积金政策的初衷是救济和补偿,是保障居民住房权力的实现。但现实生活中,不买房、压根儿买不起房的人用不上公积金,一些有买房需求的人也因为贷款额度低、审批时间长、异地提取受限等原因放弃了使用公积金。这就造成了大量公积金在“沉睡”,成为一笔挪不动的“死钱”。

公积金高结余的同时是高贬值。过去十年,全国公积金缴存职工个人账户加权平均存款利息仅1.89%,比同期平均CPI低1.07个百分点。每存一天都在相对贬值,等退休后再提取时,它不过是一笔缩水的养老金。现在,尚未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唤醒“睡钱”,反而滋生出了许多地下机构,更让公积金政策面临质疑。

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要求,可以设立管理机构的城市全国共有342个,其余264个实际上就是违规设立的。公积金管理机构“野蛮生长”,除了制度设计上缺乏前瞻性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利益壁垒。

从技术条件上来说,像银行一样建立全国统一的管理系统并非难事,住建部也曾计划2012年底在全国100个城市实现住房公积金联网监控,但由于地方利益博弈一直难以实现。

1991年上海率先推出公积金制度后,北京、天津等地也陆续推出,但都是“各自为政”,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没有相应的投入。因此,各地公积金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主管部门、单位性质都不统一,征缴政策、存贷支付等也是各不相同,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由于信息不共享,没有全国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规范,也带来许多“灰色地带”,比如,数十万的系统维护经费就可能存在猫腻,还有之前曝出的吉林烟草公司高管公积金每月缴纳1.4万元等乱象。如果管理系统统一、信息共享、有据可查,这些或许可以避免。

有人说公积金已成了“劫贫济富”的工具,是“用买不起房的人的钱帮买得起房的人买房”,现在看来,它还成了某些地方政府的“私钱”。花费数百万低水平重复建设系统,花费数十万每年升级维护,这种“人傻钱多”的现状不能再持续了。如果公积金的管理出了问题,还怎么保证公积金是安全的呢?

一般来说,一个管理机构的正常状态应该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现在大量公积金沉睡并滋生数百地下机构,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因此,要改革公积金审批制度,赋予居民更多选择权,或使用公积金买房或以补贴形式返现,尊重他们的意愿。从公积金管理角度来说,统一管理、加强监管,促使信息公开、透明也应该是规避风险的改进方向。(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