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银行赚钱,那到底赚多少,咱们读得懂财报吗?

很多人把银行股作为“被动收入投资”的主要标的之一,特别是现在银行股的股价低残,H股的市净率只有0.4、0.5倍,税后股息率超过6%、7%,这可比银行理财产品高多了。但是,银行的商业模式和大部分公司都不相同,如果看不懂财报在说什么,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又当了韭菜呢?

趁着各家银行刚刚发布第三季度的业绩,吉力也借助学习唐朝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2——18节课看透银行业》这本书,一起读懂财报新闻在讲什么。

工商银行2021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是这样说的:

要读懂这个财报新闻,我们就先从银行是怎么赚钱的开始聊。

开银行,主要就是做三件事:揽储借贷、中间商赚差价,以及自己的投资。

首先,揽储借贷,就是吸收存款,然后再借给别人。银行用低成本从储户那边收到钱,再用更高的利率借出去,中间的利息差,就叫做利息净收入。2021年第三季度,工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是5111.48亿元,看看这个数字有多恐怖?很显然,利息净收入增长越高越好。

如果你开一家银行,最理想的就是把存款利率设置到最低,把贷款利率设置到最高,对不对?但在现实中,肯定没法这样干,一方面涉及到民生,不能让老百姓和其他行业赚不到钱吧?另外一方面,银行业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那怎么评价银行在揽储借贷这事儿上做得好不好呢?一个衡量指标就是净利息收益率,这个数字越高,说明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越高。比如,第三季度工行的净利息收益率是2.11%,建行则是2.12%,不相伯仲。但交行则只有1.55%。工行和建行在四大行里排名第一第二,不是没有理由的。

除了利息净收入之外,银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做中间商了,体现在财报里叫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最贴近咱们老百姓生活的,就是信用卡业务和理财保险业务。你别觉得好像刷信用卡没啥手续费呀?这是银行直接会收取商家的,商家通过价格又转嫁给了消费者,一般在年报里,会有银行卡发卡量的数据公布。卖理财产品和保险,银行当然也有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特别是私人银行业务,卖大额保单或者基金等等,手续费和佣金赚得是相当惬意。

和咱们老百姓有些距离的,就是对公理财、投资银行、结算、清算和现金管理等等业务。

欧美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会占到整个营业收入的40%到70%,如咱们这个数字还只在20%不到。这也主要是银行业务受到各种得限制,不可以混业经营。比方说,你没法在咱们工行的银行里直接炒股,但香港的工银亚洲就可以,要知道,券商佣金也是相当庞大的中间业务。可以想象,如果未来这方面也放开给银行做的话,那又有相当庞大的利润空间了。但券商一定不乐意。

那有营业收入,就应该有营业支出,银行的营业成本主要在哪里呢?就是业务及管理费,这包括了职工工资、奖金、福利啥的。新闻里常常热议的,银行员工平均年薪是多少多少,基本上都是从财报这里看到的。

关于银行的支出,有个重要的指标,叫做:成本收入比,是业务及管理费除以营业收入,监管要求这个数字不可以高于35%。很显然,这个数字越低,说明银行能用更少的成本,赚取更多的收入,盈利能力就越强。

有了营业收入,营业支出,扣除所得税费用,我们就有了银行的净利润。工行第三季度赚了883亿的纯利润,按照一个季度90天来估算,每天赚10亿的纯利润。建行则赚了788.5亿;中行赚了507亿,你说银行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并且一般来说,国有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肯定会超过GDP的增长率。为什么?因为不能给GDP拖后腿!你说,银行股稳不稳?

既然赚那么多,那么稳,为什么现在银行股的估值那么低呢?工商银行H股的市净率现在只有0.4,也就是说,现在是4折销售。你想想,现在iPhone 13新出了,如果他家用4折的价格卖iPhone 12来清库存,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定是卖爆掉,对不对?太便宜了啊!没这么做生意的吧?

可是银行股却打4折都没人抢,为啥?主要原因还是:大家普遍认为,内资银行的实际坏账率很高,并不是银行报表公布的那么低。特别是现在各个地产开发商都战战兢兢,他们可都欠了银行一大笔债。到时收不回来,又会是一个雷曼事件。真是这样的吗?

咱们接下来看看银行是怎么预期坏账的。

银行放出去任何一笔贷款,都会根据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这笔贷款会不会收不回来,收到损失的风险有多少,然后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这五类。后面三类贷款,总称为“不良贷款”。

咱们简单粗暴些,可以认为逾期90天还没有还款的,都会被归为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率,就是有多少比例的贷款,被归类到不良贷款里,很显然,这个比例越小越好。比方说,工行第三季度财报里说“不良贷款率1.52%,下降0.06个百分点”,那就算是个好消息。建行的不良贷款率是1.51%,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和工行差不多。

对于不良贷款,银行是不会等到真的收不到钱,然后才干着应对的。任何一笔贷款放出时,银行都会拨出一笔钱,作为资产减值准备,也就是先把损失给“存起来”。比方说,银行发出了一笔1000万的贷款,根据预估损失率2.5%,就会立刻拨出25万备着,计入营业支出里,科目就叫做:资产减值损失。

这25万并没有凭空消失了,依然还在银行里,只不过单独存放,在账本上记为:拨备余额,或资产减值损失余额,作为营业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到时候这1000万的贷款,人家还了990万,损失了10万,那么就从这个拨备余额里,核销掉10万就行了。这是把假定损失,变成真实损失的过程,但因为早就计入成本当中了,所以实际损失发生时,对于银行利润没有影响。

恰恰是这个拨备,导致了银行股的利润有很大的人为操控空间。为什么呢?因为银行可以在年景好的时候,多提拨备。因为拨备是营业成本的一部分,多提了拨备,利润就会下降,所以,年景好,利润高的时候,就刻意把利润调低一点;相反,如果年景不好,就少提拨备,让利润好看些。这拨备就可以起到平滑利润波动的作用。

唐朝就在书中提到,2013、14年时,工商银行就通过降低计提拨备,从而保证净利润增速要高于GDP增长,这就是银行的操作空间。

当然啦,监管部门也会对于拨备计提标准有指引,也不完全是拍脑袋决定的。财政部要求,正常类贷款需要拨备1.5%,关注类3%,次级类30%,可疑类60%,损失类100%。同时,银保监也要求,贷款减值准备除以不良贷款,必须大于150%,这个也叫做拨备覆盖率,换言之,哪怕不良贷款全都收不回来,100%损失干净,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会对于银行利润产生直接影响。

但我想补充的是,哪怕对于损失类贷款,银行计提了100%减值准备,这并不代表银行就真的一分钱都拿不回来了。要知道,所有公司破产清算时,拿到剩余的钱,除了员工工资之外,就必须先把银行的贷款给还了,然后才轮到其他债权人,最后股东通常拿不到什么钱。再加上,一般银行放贷都需要资产抵押,甚至让企业家个人资产作为担保。网上那些法拍的房子是怎么来的?就是抵偿银行债权,然后银行再通过拍卖收回现金。还有债转股等等方式,银行有各种办法把至少部分钱收回来。

工商银行第三季度财报里有这么一句:拨备覆盖率196.8%,上升16.12个百分点。这个意思是,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是目前不良贷款额度的1.97倍。我们之前讲过,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计提,来平滑利润增长率的。仅仅从拨备覆盖率和净利润增速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关系,就能知道大概在发生什么事情。

比方说,这是2006到2015年工商银行贷款质量指标。2010年到2012年,拨备覆盖率在不断提升,净利润增速在下降,这有可能是银行在刻意地控制增速,避免显得“赚太多”,这个阶段,银行处于好年份,在不断地“存冬粮”。可是在2013年到2015年,拨备覆盖率连续下降,净利润增速也在下降,这就是银行的冬天了,只能靠少计提拨备,来弥补净利润增速的减少。

你有没有留意,咱们都在说净利润增速,也就是净利润增长得有多快,银行会不会出现“亏损”的情况呢?答案是:除非变天,否则几大国有银行不可能出现亏损情况,甚至净利润增速低于GDP增长都很难。为什么呢?

主要还是银行本身盈利模式决定的,在有国家信用做担保的情况下,低成本吸纳存款,然后高息放出贷款,并且一笔存款,转身就可以成为几倍的贷款,你说赚不赚钱?

你会问:那有不良贷款啊!贷款不一定都能收回来啊。没错,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银行估计了这些不良贷款损失带来的成本,然后算入了贷款利率当中,让借款人共同去承担了,叫做违约风险溢价。这有点像保险公司收保费,既然有人肯定会出事儿,那么大家都出一点保费,把这事儿均摊一下呗。所以,只要银行把不良贷款控制在规定的比例之下,就不用担心会亏损的事儿。要知道,现在中小企业从几大国有银行借款有多难?银行可精明着呢。

并且,如果一旦真的发生像美国2008年那样的严重流动性问题,这些国有银行肯定能够从央行拿到低于市场利率的资金,并且是几乎无限的流动性,美国金融危机时,因为流动性问题而破产的雷曼事件,根本不可能发生在咱们中国的银行上面。任何其他行业都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那银行最担心的是什么呢?担心非预期的损失。

通过咱们之前讲过,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那是好事情,若是处于较高的数值,也不会对银行造成实际的损失,因为之前都已经拨备算入了。真正有麻烦的是,银行在放出贷款时,预计违约率比较低,但是在实际收贷时,实际违约率很高,这会导致银行之前的拨备不足,真正影响到利润了。

通常这种事会发生在经济繁荣的末期或衰退的初期,因为那时候企业家都比较有信心借钱,银行也觉得行情还行,风险不大,可当要收回贷款时,已经进入到了经济萧条期,企业都还不出钱,于是银行的减值损失大大超过预计。这跟保险公司一个道理,我不怕有投保人按照正常的概率生病去世,就怕突然间有啥事情,导致大规模地严重疾病,精算预期和实际不符,那保险公司就可能会亏损。

如果能够剔除非预期损失,那银行生意完全可以看做是无风险的印钞机生意。

没有人能每次准确判断经济周期,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散风险的方式,来降低非预期损失。比方说,一家全国性的银行,就肯定比地区性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因为地区性和借款行业的风险更加分散。

最后财经新闻里提到的资本充足率,也是我们需要看一下的。目前监管要求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至少7.5%,一级资本充足率至少8.5%,资本充足率至少10.5%。所以,根据2021年第三季度,工商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当然是达标的。

那如果不达标会怎么办呢?那监管部门就会有无数办法来惩治!比方说,限制银行放贷规模;限制银行员工的薪酬,限制银行向股东分红;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等等,直到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为止。那这样的银行怎么样才能达标呢?一般就需要进行融资了。所以,如果看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底线要求的话,恐怕今年的分红也很难保证。几个国有银行出现这样问题的概率,很低。

银行股值不值得投资?这就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判断了,至少吉力读完唐朝的这本书,再看了看工商银行的报表,实在觉得,银行真是一个暴利行业,可是市场却给那么低的估值,或许还是我太年轻、不懂事吧。

目前工行H股的市净率只有0.4倍,这意思是,股市里的投资者们认为,除了工商银行目前已经公布的不良资产之外,还有未暴露的不良资产,占到了工商银行净资产的60%,也就是接近1.8万亿人民币的坏账,等着银行股东去承受。目前工商银行的贷款规模大概是20万亿,也就是说,9%的隐性坏账,加上公布的1.52%不良贷款率,也就是市场觉得,工商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率是10.5%以上。是报表公布的10倍!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事实,那么哪怕以4折买下工商银行,这也不算特别便宜;但如果你觉得这是扯淡,那么现在4折就是超级双11特价,你应该不用毫不犹豫地买它。到底如何,你自己判断。

最后,真的要投资银行股,也必须长期持有,安心地收股息。目前几大国有银行都会把30%的股东作为派息。根据工商银行2021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每股收益0.23元,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季度,我们预计可以收到每股0.069元的派息,如果持有1万股工行,约4.6万市值,那么我们就预计有690元的分红收入入袋了。几大国有银行股都是一年派一次,一般在每年3月底公布全年派息,2021年工行全年会派多少股息分红呢?明年3月才能揭晓。

以上就是吉力自己学习银行股财报的分享,还是那句话,投资需谨慎,上述内容不可视为投资建议。利益申报一下,吉力自己本人持有工商银行的A股和H股。希望这期节目对你也有帮助吧!我们下期再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