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新增的1.4万亿收入来自哪里了?总体上来自融资效率的提升,也就是把饼画大,帮助融资人解决问题。由于发行人融资成本有所降低,因此财政以外的投资者的利息收益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债券价格上升,因此投资者会享受到债券价格上升的补偿。

文 | 维特根斯坦,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2013年以来,国务院就已经提出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要求,其中的“存量”重点,就是存款。财政性存款在央行有5万亿,而机关团体存款则有30万亿。这部分资金按照现行货币基金4%的收益率来看,每年应该能产生1.4万亿的利息收入。即使是5万亿财政性存款,也应该有2000亿的利息收入。

严格来说,我们应该区分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的差别。不过由于不影响讨论的有效性,我们还是用一个更大的数字举例,毕竟相比而言,2017年个人所得税总额仅1.1万亿。但是,上述1.4万亿元利息收入,哪怕是2000亿,目前恐怕还不存在,因为如果存在,以这样大的规模,应该会反映在一般收入、政府性基金或者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某个位置,但看上去并没有这回事。

不得不说,财政性存款以及更大的机关团体存款,本身属于非常多的实体,各个机关之间的钱肯定不能混用。同时,看上去很大的存量,事实上是有流进有流出的,并不是完全趴在账上不动的。这也是为什么定期存款并不能帮助用来提升收益。

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资金并没有产生足够的收益,放弃这部分收益,还是挺可惜的。毕竟财政整体的利息支出,一年也不过6000亿。多出来的利息收入,至少可以用来还还债。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我们可以考虑一个改革开放中常见的口号,那就是“向市场要效益”,也就是把这部分钱投入到债券市场当中,享受债券发行人提供的收益。这样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是降低融资成本。对财政来说,是增加收益。

最简单的途径,就是所有的国库账户,或者扩大到机关团体账户,都以某种类似货币基金的方式管理。目前的货币基金,比2013年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规模上,2013年货币基金只有5000亿元规模,现在已经是8万亿,翻了10倍还多。

特别是余额宝的问世,带来了一种“准存款”体验的投资产品。收益每天都能收到,资金随时都能动用。对用户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银行存款。现在很多银行也开展了同样的业务,并且约束了随时提现的规模上限。但是,提取资金最慢也会在一两天当中到位,已经很快了。

现有的财政存款架构,其实已经为某种货基化管理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打下了基础。从用户端来看,什么都不用变化,用户该支出该收入都不用变。但是,从管理人也就是央行的角度来看,这些存款账户实质上可以变为货币基金账户。

也就是说,存款余额实质上是基金份额。如果用余额宝来比较的话,个人用户看到余额宝里的数字,认为那就是钱,但事实上余额宝对用户公布的只是基金份额,真正的钱被余额宝用来购买债券去了,但只要用户能提款就能提款,其实就OK了。

央行把真正的资金放到一个统一的国库货基当中,25万亿的资金规模,可以追踪一个货基指数进行被动投资,比如中债登就有很多这样的指数,这样可以避免各方压力,毕竟谁都希望这部分钱可以用来买自己的债券,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而且,中债登是央行和财政部共同投资的单位,它发布的指数,国库资金方和国库管理人都会比较认可。

利息的收入,可以像余额宝一样,每天产生。收入可以返还到各个主体自己的账户,也可以单独归结为一个资金账户,专门用来做事。现在来看,比较有利的是用来还债,因为存款总是有35万亿的,每年都会有1.4万亿利息出来,但是债务去掉一点就少一点。

这个设计方案,其实利用了货币基金当中的双层架构,也就是资产与权益的分离(货币基金一般没有很多债务),达到权益持有人认为权益是货币,而基金管理人真正使用货币的并行结果。

最终的存款运用者,也就是千千万万的财政机关和事业团体单位,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变化。而且,由于最终的存款使用者本身没有选择“基金经理”的过程,收益来自全体财政和事业单位资金,因此不会产生寻租的空间。

目前的国库资金拍卖,由于毕竟涉及到了资金转移和冻结(定期存款化)本身,因此就面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拍卖出去的资金就不能被财政运用了,而货币基金里的资金仍然可以运用。同时,国库资金拍卖在操作上也远比投资一个货币基金复杂,毕竟这个制度无法应用在几十万甚至更多的财政和事业单位头上。

此前也有讨论说如何更好地利用上述35万亿存款。事实上,“盘活存量”直接从降低存款规模入手,可能比较困难。比较简单的,反而是利用货币基金的双层架构,通过新增一个“资金权益”的方式,间接实现盘活存量,而且由于不是花掉而是借出去,因此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之类的问题,毕竟可以只投资那些无风险的债券。换句话说,群众都能买的货基,政府肯定也不会因为风险而买不了。

这部分新增的1.4万亿收入来自哪里了?总体上来自融资效率的提升,也就是把饼画大,帮助融资人解决问题。由于发行人融资成本有所降低,因此财政以外的投资者的利息收益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债券价格上升,因此投资者会享受到债券价格上升的补偿。

同时,由于国库货基的收益率并不是银行偿付的,而是债券发行人提供的,因此银行资金成本并没有上行,没有更多的利息费用产生,不影响银行效益。同时,融资成本的降低,还会有利于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更多主体来到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符合金融改革的方向。

总之,在政府债务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更有效的运用现有资源,减少浪费,显得尤为必要。何况,社保基金作为长期投资者,从金融市场中要效益,其实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而且,中国作为全球金融创新的排头兵,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可供借鉴。相信未来的“盘活存量”,可以通过更炫酷、更有想象力的方式实现。

< end >

您对此文有什么看法,在留言区留下您的评论吧!


首届「央观·金融青年“百人起飞”写作训练营」正在火热招募中…… 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微信搜索“央行观察”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查看详情~ 央行观察其他热文,关注「央行观察」微信公众号即可查看

1.互金整治下:一个金融办主任的苦衷

2.徐忠青尺之辩,“虚假出资”的真与假

3.内债不足惧,外债尤可虑:债务风险究竟有多大?

4.徐忠: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

5.P2P未来简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