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夹头使者

关于如何理解兴业银行内生增长、可转债、及其未来发展意图猜想

背景:兴业在5月21日盘后发布500亿元可转债的公告,计划募集自己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本文通过研究“内生增长”的内涵,以及可转债对兴业银行的影响,推断兴业银行在2021年3月以来的突发转变。

一、什么是内生性增长

我长期在企业集团的战略中心工作,每年秋季都要对集团下属单位进行沟通,关于集团公司整体战略,以及下属业务板块战略分解的工作。内生性增长,就是我和集团下属业务单元经常沟通的话题。

首先,什么叫内生性增长,我司理解的内生性增长,是指利用自有资本金为基础,通过企业对自身主营业务的独立经营,实现企业的业绩增长。因此可以说,内生性增长对企业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词。他更多地描述的是一种稳妥经营的理念。

与内生性增长相反,还有外延式扩张,不管是引入增量资本发展自己的主营业务,或者用自己的资本并购别人的主营业务,或者兼而有之,那么就是外延式增长。外延式增长通常情况下意味着更快地发展,更进取地发展。这是我作为一个搞研究的人,希望首先传递的一个概念。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适用内生性增长,什么样的情况适合外延式增长?接下来我要引入一个战管的经典工具,波士顿矩阵。这个工具,搞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我估计都不用我说,但是就容我当大家是小学生,从头讲起。波士顿矩阵是分析一个企业的业务组合,投资组合,产品组合合理性的分析工具。他用一个XY坐标系,把业务分成四个象限,X代表行业增速,Y代表业务竞争力(市场份额)。四象限取名现金奶牛,问号,明星,瘦狗。

先说结论,内生性增长,适用于现金奶牛业务和瘦狗业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两类业务,增速已经显著降低,市场饱和,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更多的投资会造成产能过剩,发生“内卷”,造成ROE下降,进入不盈利的状态。因此这时候只需要将一部分利润保留下来,完成循环再生产就够,其他利润都可以分红。

其中现金牛企业呈现出来的是经营性净现金流(主营业务)流入,投资性现金流(产能扩张)平衡,筹资性现金流(分红还贷)流出。瘦狗企业略有不同,一般是投资性现金流流入(变卖资产偿还银行和股东)——记住了,经济师可能会考这个题目。而明星业务、问题业务,因为是处于高速发展期,业务盈利积累的现金,不足以完成他的产能扩张,而不扩张,在高速发展的行业,又要被淘汰,这时候明星和问题业务的共同特点就是投资性现金流大幅流出(扩产),筹资性现金流大幅流入(募集本金和银行贷款),区别是,明星业务能够有正向经营性现金流补充资本,而瘦狗业务没有。——经济师也要考。

我们举个实际的例子,前段时间神华分红很恐怖吧,为什么,因为神华就是现金牛,煤炭随着30/60双碳目标已经没有前景了,又没有那么多新能源给他投资,他当然只需要留一点钱做煤矿的接续性投资,其他的现金就赶紧分红给国资委了,正好社保基金缺钱。这样的企业就是标准的内生性增长。也就是说,这个企业的业务组合里大量的是现金牛和瘦狗业务,而没有足够的明星业务,问号业务去吃掉他的经营性和投资性现金流流入。于是就大比例分红吧。这种业务组合的公司有点像吃老本的意思,这好么?

另一个案例就是宁德时代。去年摩根斯丹利把宁德增发的招股书给到我,结果我司一个闪念没有参加,少赚10亿。但是宁德160元增发价,之后估价扶摇直上400元。为什么。因为锂电池是明星业务。他必然不可能走内生增长模式,而是要大量筹资,搞军备竞赛,因为快速增长的市场不会等你,你不扩张,就会被别人压倒。我们看到隆基、宁德、电气风电,三一重能,明阳智能,哪一个是讲内生增长的?所以我们搞战略的每年都会对旗下各项业务进行这种分析,然后用战略管理的尺子去裁量,谁是内生,谁是外延。就像马克陈说的,低增速的内生增长到底是什么增长。

二、内生增长模型

那么量化分析,内生增长和外延增长的边界在哪里呢?那就要引入我们的杜邦分析了。杜邦分析的金字塔,塔尖就一个指标 ROE。

REO=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而PEG=股价/EPS /净利润增长率*100。

假设ROE两年不变的情况下,下一年度的净利润=(上一年度的权益 净利润留存)*ROE。净利润增速=下年利润/上年利润-1。

也就是说,假设PEG为1,且上一年净利润已知的情况下,股价和净利润留存和ROE的乘积是正相关,也就是说,要股价上涨,要不就是ROE高,要不就是利润留存高。如果ROE太低了,净利润全部留存都覆盖不住,那就只能募资来维持1倍PEG的股价,这就没法内生性增长了。所以ROE是核心。

我们量化的计算一下,假设某银行的PE是13倍,分红率是33%。那他需要多少ROE才能使他的PEG为1呢?很简单,1 ROE*0.67=1 13%,解出ROE=19.4%。也就是说,这个银行要达到ROE=19.4%才能在13倍PE的情况下,保持PEG=1,否则PEG就会升高。(这段量化的内生增长模型,我觉得全雪球能明白的都不多)。那个二流银行,说你呢。所以,招商的PEG肯定受不住1,是高估的。为了守住1倍PEG,招商动用了拨备。

套用到兴业上。兴业假设10倍静态PE(对应30元股价),分红率25%,能实现PEG=1的内生增长么?太容易了,1 ROE*0.75=1 10%,解出ROE=13.3%。兴业2020年ROE达到12.4%,2021年Q1的年化ROE达到14.4%,也就是说,兴业大概是勉强可以实现内生性增长,支撑10倍PE1倍PEG的了。但是,是这个还是有点走钢丝了。对于核心资本9.3%的兴业来说,走这个钢丝似乎也没有必要。

在这里我补充一个新的假设案例(此前删帖没这段)。我们看一下一个15倍PE,而ROE只有9.6%的银行能否实现内生增长。要PEG=1,15倍PE要达到的净利润增速是15%。15%的增速要求ROE至少也要达到15%,才能在不分红的情况下满足条件,而这个银行的ROE才9.6%。差距那么大,所以他必须融资,否则核心充足率就要到巴塞尔杠杠的下面了。总结一下,内生增长是跟你想要的PE和PEG有关的,如果你的PE很高,你的内生增长就很难,要求你的ROE高,否则就不得不少分红,甚至呀被迫融资,如果降低PE,或提高PEG,可以内生增长,那叫低水平的内生增长。

有股友提出我的计算模型的推导过程,我来推导一下。PEG=1的条件,是PE/净利润增速*100。也就是,PE=净利润增速*100。净利润增速=下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1,把上年权益归一化为1,下年利润=下年权益*ROE=(1 roe*净利润留存率)*roe,上年利润=roe,所以两者相除,消去ROE后,净利润增速=1 ROE*净利润留存率=PE/100。

三、为什么要发可转债

首先搞明白,可转债是一个灵活的权益融资工具。银行的生产资料是钱,他的产能是核心资本,有了核心资本,就能吸储加杠杆,然后放贷,然后吃吸储放贷的差价。有了核心一级资本8.5%的杠杠,有多少核心资本,就意味着银行有了多少产能,这和宁德时代有多少生产线,神华有多少亿吨煤矿产能,是一个道理。

我们看看可转债的运作原理。这里网友提示了我此前的错误,首先,兴业在4月23日赎回的是二级资本债,我查到的2016年发债新闻说的利率是3.24%,高于兴业平均债券成本。当然兴业优1-3的优先股,票面股息率5.55%,也是可以赎回的。这些都是兴业在前几年最艰难时候,发的高成本权益工具。

言归正传,赎回这些债券相当于兴业失去了300亿元的劣质产能。然后可转债500亿元,如果还没有转股,那么就是个债。这个债贵不贵呢?查看杭银转债可以看到5个阶段的,最高一阶段是2%(最后一年)。第一阶段0.2%。这不和白送一样么。这就是兴业的优质产能啊。

那么如果转股呢,很多人以为这个会像低价定增一样稀释老股东权益。

首先我们看看转股价,杭银的转股价是17。杭银的净资产是11,今日股价是16.也就是说,杭银要到17,你转股才有意义。兴业呢,兴业银行净资产一季报已经到了26.7。你们觉得转股价是多少?预案上转股价的确定方式已经很明显了。

情况很明白了,转,股价上去了,不转,好呀,那就是个500亿几乎没啥成本的债券呗。所以,转不转,都不会影响兴业的经营本质。

而且。如果股价上去了,大家都转了,被稀释了,稀释率也就是7%。而增加的500亿核心一级资本,能产生6千亿资产,按兴业的ROA,算算是多少利润。

因为转债的权益增加是渐进式的,因此不会出现瞬间权益增加,不会出现有钱放不出去的问题,需要知道,陶行长4月份去内蒙签战略协议,一把就是500亿的绿金贷款承诺。因为转股稀释是渐进的,而降低的融资成本,提升的总资产则是马上就能看到的。这比那种增发一把收钱,然后花3年建成一个化工厂,在慢慢盈利的发展模式,对老股东的冲击要小得多得多。

兴业转债,是为了筹集一级资本,那就是做市值管理也要把股价做到高位,让大家转股,否则他怎么拿得到核心一级资本???

四、为什么说好的内生增长,改成了再融资

前面已经用数据分析了兴业已经实现了内生性增长。2018-2021年Q1,兴业的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没有低于9%,且从9%回升到9.44%,期间伴随着分红持续增长,每股净利润增长。

内生增长来自对PE和PEG的要求,如果兴业安于8倍一下的PE,1倍PEG,那么兴业是妥妥的内生增长了。但是兴业就应该选择内生增长之路么?

前面分析过,内生增长是要看你有没有明星或者问号类的业务的。结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读者们可以自己把银行的各项业务放进波士顿矩阵,看看哪些业务是哪个象限的。结合近期兴业的环境,我们看到,3月下旬要福建,要求绿金,支持实体经济,乡村振兴,都是要花钱的地方。光靠内生性增长兴业这个本地龙头,没法支撑上述明星和问号类业务。提高发展水平,实现更高等级的内生性增长是兴业145新的要求。

需要知道,未来M2的增速还会保持在8%以上,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银行的资产规模都能到8%增速,只有那些资本充足的银行,才能拿到增量的M2,而且增量都在明星和问号领域。银行业,也到了需要提升产能集中度的时候了。

相比之下,兴业的战略优势区,更像是处于波士顿矩阵的上半区,对公、绿金、小微制造零售业、投行业务,这都是银行中的明星或者瘦狗,都需要增量信贷的支持。吕行长的到来,显然是不想躺在陶行长的功劳簿上,而是启动新一轮的外延式增长,来完成十四五的要求。

分析到这里,兴业股价暴跌的原因似乎也找到了,那就是机构预见到吕行长需要业绩,必然不能接受内生增长的思路,进而需要募资,扩大资本,启动新一轮的扩张。而银行的扩张往往意味着风险的放大。这是否就是机构用脚投票的原因呢。

五、结论

进入本文的结论环节,今天很多人都在说我此前的长文有站边嫌疑。但是我写分析文章,都是针对企业经营,而不是写股价分析。我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周一兴业会以何种方式看到这次转债,采取什么样的交易策略。毕竟,股价这个二级混沌系统,结果是受预测影响的。那么针对前面的分析,我能给出什么结论呢?

—— 兴业较高的ROE,较低的PE,较低的分红率水平,已经在这个低水平层级实现了内生性增长,之所以说是低水平,是因为股价低,增速低,分红比例低。要想提升PE,提升分红率,而又无法大幅提升ROE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外延式增长。

—— 外延式增长的诉求,可能来自上方的需求,以及福建的思路。吕行的到来,说明对福建地方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高度重视,吕行也说要当作第二故乡。大家猜,福建还是谁的第二故乡。

—— 转债的发行是否符合大股东和小股东的一致利益?显然如果是为了企业经营,那么不论是以债的形式置换高成本负债,还是以股的方式补充核心资本,很显然都不会坑害兴业。再次重申,这不是面向大股东的低价破净的定向增发。

—— 最后,其实研究了那么多,也许股友们并不关心这个事件背后的逻辑,只是希望知道周一兴业涨不涨。其实不只是兴业,过去2年发转债的银行太多了。杭银,苏行,平宁,连上海银行这样的不怎么好的银行也发过。总体上看,转债消息公布的时候,有涨有跌,完全是看市场情绪。

毕竟,同一件事情,看的角度不同,有人认为转债价格明确后,没人会给转债抬轿子,所以股价不涨?

有人认为既然大股东也参与配售转债,那么肯定不希望自己拿到的只是个债(因为利息太低了),如果要转股,那肯定要把股价拉上来呀,否则高价转股不就直接倒赔?所以肯定要做市值管理。

我觉得各种视角都会有,毕竟等着看兴业的热闹的大V还是很多的。但是最后市场如何选择,是看到转股价天花板,先把股价打下去,还是觉得兴业需要完成转股,会拉股价?

后记:

随着消息的逐步浮现,关于兴业的博弈,也越来越有意思了。重新发出的内容也逻辑清晰了一点。最后我问一个小问题,一个股票分红与填权的逻辑是什么。

很多人说,分红没用,因为除权后股价跌了。

但是我们假设有一个股,年初净资产9元,年净利润1元,年末净资产10元,股价破净了只有5元,如果按30%分红,分0.3元,股息率是6%。假设不扣税,分红除权后,净资产变成9.7元,股价变成4.7元,这时候,他的PB,就从0.5,降到了0.485。

如果不走填权行情,那么随着一年年的分红,这个股票的PB最终会降到0,而他的净资产则会越来越高。

你觉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么?

兴业银行急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再思考

兴业银行发转债的消息,几乎是周末最热话题了。我查看了东方财富股吧的交流,也是讨论热烈。大家还是在争议兴业银行的再融资行为。

兴业的转债融资,目的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我查看了兴业的年报和一季报,资本充足性报告的内容。先截取主要信息。

2017-2021Q1,兴业的核一充足率是9.07、9.30、9.47、9.33、9.42。核一充足率是持续提升的。每10股分红也在持续提升6.1 、 6.5 、 6.9、 7.62、8.02。这样的内生增长看似很好。

从兴业的资本构成看,一级资本中,完全依赖股本和净利润留存累计的核心一级资本5543亿元,此外其他一级资本还有860亿元的权益工具。这里面包括兴优1-3的优先股560亿元,票面股息率在5.55%,以及去年发的300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4.73%。也就是说为了维持860亿元的其他一级资本,每年需要支付约43亿元的优先股息。

目前监管对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的监管要求分别为7.5%,8.5%,兴业的指标比监管要求都高。为什么兴业要急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呢?

2018年的 巴塞尔III 协议,区分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做出了区别监管要求。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要分别达到8.5%、9.5%和11.5%。2020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包括了G-SIBs和D-SIBs(本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每年监管机构要对银行进行评分,得分高的银行就会入选G-SIBs和D-SIBs,对于上述银行,将有额外监管要求。2021年,是《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实施的首年。目前D-SIBs的监管标准还有没有出台,但是考虑到我国监管的审慎性原则,世界其他国家的D-SIBs的标准略低于G-SIBs的情况,我国的D-SIBs对核心一级充足率的要求可能会在8%-8.5%之间。加在G-SIBs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之间。

一般认为,一个银行的充足率距离监管线1个百分点的时候,就会明显放慢风险资产扩张的脚步。目前来看,兴业银行本来可以比较舒服的在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7.5%监管下内生增长。但是,以兴业在国内的体量,必然直接进入D-SIBs。并且,如果兴业银行继续做大规模,很快就会进入G-SIBs。为什么呢,按照《评估办法》,100分就进入D-SIBs,130分就进入G-SIBs接受监管。2020年预计兴业评分大概在110分。

所以兴业如果继续发展下去,145很有可能要进入G-SIBs。国际上很多银行为了避免得分太高,都会选择认怂,少发展业务,降低评分。兴业如果有扩张的诉求,有非常高的概率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抛开G-SIBs不说,就是未来可能出台的D-SIBs,都够国内银行喝一壶的了。因为从评分来看,100分就有可能进D-SIBs,我们看看主要全国性大银行2020年的核一充足率。

中信 - 8.59%,光大- 9%,浦发-9.5%,平安-8.6%,交通-10.8%,邮储 - 9.9%。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未雨绸缪的,就是风险资产权重调节,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风险权重调节的时候快到了,这时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导向调节中,金融调节的威力非常大。个贷在过去享受了下调,在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阶段,已经完成了居民加杠杆的历史使命。145个贷风险权重回归的概率是很大的。对于在这几年快速发展个贷的兴业来说,提前把核心一级充足率提上去,也是为了防止政策突变带来的冲击。

很显然,未来银行业逻辑就变成了你要做大,就必然进入G、D-SIBs,然后就必须额外提升核心一级充足率。谁要是无法提升核心一级充足率,就必须压低评分,放弃增量的信贷市场。很显然,银行业监管一方面是限制城商行异地展业,一方面是全国展业的股份行面临系统重要性附加监管,这时候谁能脱颖而出,就看谁手里面储备的弹药多,准备搞军备竞赛了。更何况,兴业在银行业的位置太特殊了,论规模,他是排在4大和招商之后,与邮储交通贴身争夺老六,极有可能进入G-SIBs,同时他又比邮储交通略强,在经营质量上,兴业高于其他股份行一级,但是股价上,又打不过招平宁,规模大,经营质量高,股价低,还不甘平庸,这时就看兴业的实控人和管理层有没有企业家进取精神了。

兴业的这笔可转债,显然已经是在为145的新发展未雨绸缪了。银行业发展逻辑变了,在规模展业和额外监管的双重挤压下,谁能吃下这口增量蛋糕,变成了一件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正如此前分析的,吕行长和福建肯定不是那种保守的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就是福建人的气魄。

文末思考:

千言万语一句话:可转债要转股,就必要先把股价拉起来;如果不转债,就是获得了超低息的借款,怎么看都是老股东占便宜。

银行股就是跌的太久了,不涨的太久了,导致人家形成了惯性思维:任何消息都是利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