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超预期增长的可能性较大,在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在上半年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那么,城投城建企业作为基建项目的主力军,在“基建大年”与“三重压力”并举下,应该如何理清政策脉络,重塑战略把握机遇?

首先,要理清政策脉络: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2022在中央政策持续发力的前提下,必将造就基建大年的局面,2021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

一是信贷投放力度加大,项目审批适度放松。二是优质项目逐步增加。预计,将重点投向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向。此外,还将聚焦促进区域和地区协调发展的短板领域和涉及重大民生的城市管网建设等。

另外在2022年3月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点击关注,查看更多干货

其次,把握政策导向:促经济、保民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稳中求进

具体可以从两大维度来看:

一、促经济:房地产开发类固定投资持续下滑,而基建类投资稳步提升。2021 年开始,行业资金面进一步高压收紧,在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预售资金监管趋严等一系列供给端调控政策从严实施下,房企债务违约/延期频现,资金困境程度历史罕见,行业基本面下行超出市场预期,投资景气度持续回落,整体呈现增长乏力,持续下滑的趋势。反观2022年以来,在国内稳增长预期下,中央和地方在传统基建、新能源基建、重大工程项目方向投资却在稳步提升。

二、保民生:提前下达专项债务1.46万亿元,聚焦重大项目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

早在2月14日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出现较大改善。今年专项债或重点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并向“两新一重”、公共卫生项目倾斜。除基建领域外,专项债在地方的保障性住房供应、租购并举建设领域,也能够发挥较更大作用。

然后,紧抓市场机遇:定方向、落主体、保进度,奋力攻坚创效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定方向,首先聚焦基建重点领域,其次关注对经济建设拉动有巨大帮助的项目。

保障性住房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区市出台了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40个重点城市提出了“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今年,这40个城市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90万套(间),相比去年的93.6万套(间),任务量翻了一番。

市政公建场馆类:如学校、医院以及文体场馆等;据统计,2020年新立项各类学校工程共计6947个,其中幼儿园工程1518个,小学1814个,初中968个、高中1452个,大学相关工程1101个。新增各类校舍12917.67万平方米。医院方面,全国共新增医院增加1170家,立项2310个公立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高配置学校、医院的建设力度。

产业园区类:据统计2020年,全国共新建各类厂房、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业升级项目等4190项,累计投资数万亿元。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数量、出让面积和出让增速都高于同期住宅用地。各省、市、自治区积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纷纷以省重点建设工程的抓手,积极推进各类产业园区、智慧园区的建设。

路桥交通类:要致富先修路,2020年在路桥交通类业态中,公路的投资规模最大,高达24312亿元,铁路7819亿元,城市轨道交通(地铁)6286亿元,水路、民航由于业态的差异性相对较低,但也达到千亿规模以上。

第二、落主体,理清项目开发与供应链管理关系,落实到行业和企业合作中。

过去:城投与公用事业高度“政企合一”,主体与资金来源均为政府机关,我国强调城市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性质上非盈利性与公益性,主张相对垄断的投资与经营。因此,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的“政企合一”模式,在投资体制上是政府单一主体投资,在经济机制上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在价格形成机制上是严格计划控制。

当下:要打破垄断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行的效率。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吸纳其他经济成分参股,或实行部分或整体有偿转让,此举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现政企分离、政资分离,实现国有产权的多元化。

未来: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鼓励各种非国有经济在公用事业的发展,允许其兴办、合办公用企业。开放增量资产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

第三、保进度,时间紧、任务重,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首先2022经济增长压力巨大,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继续下降,同比涨幅回落。

其次项目开发时间紧迫,为了更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眼下全国各地纷纷为开工要素保障、投产达效等各环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近日也发文要求,要加快“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年度工作安排明确的重大项目实施,推进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抓紧上马,能开工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最后因时制宜:践行四大举措,从管理强化中寻找突破口

大基建领跑十四五开局,万亿内需带来巨大机遇,但机遇来临的时候,同时也会伴随着巨大的难点,时间紧、任务重、业态多,城投城建企业作为承载落地的建设单位,在管理提升方面必须全面上台阶,否则将无法有效承接项目,保障各项指标顺利交付,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定理念:构建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

要推动基建主体企业向建造新生态发展,适配新生态的理念和行为缺一不可,甚至转变理念更为重要。基建主体的合作行事不仅要考量内部视角,也需要站在更高的供应链全局视角,构建以平等共赢为导向的合作理念。

二、建标准:做好顶层设计,建立标准管理体系

基于基建业态的市场环境,客户研究重要度日益提高,因此,城投城建亟需建立自身客户研究体系,基于客户需求确定产品十分必要。并根据采购分析情况,对照经营目标和对采购的要求,制定供应链管理的标准。

三、抓重点:强化业务落地能力,把握关键风险项

对于基建主体企业而言,由于业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构建供应链战略的认知任然不足,更多的是各自为政,因地制宜。为了更好服务供需双方,实现业务高效运转和协同度的提升,采购需要跳出自身专业,打造全局思维,向前做好专业赋能,向后与工程一起做好履约监管。

同时在组织上也需加快改革,基于“推动集中采购,适配管理幅度和竞争区域,解决多利润中心的授权与集权”3大出发点,建立相对集中的组织体系,逐步实现“采供付一体化”。

四、推进数字化建设:形成数字化能力,打造数字供应链,提升响应速度和精准度

基建主体企业大多需要协同与监管多个主体,在专业能力上还有较大成长空间,就数字化层面而言,绝大多数基建类开发运营主体没有数字化团队,数字化策略不清晰。

因此,城投城建企业现阶段在重点推进的典型数字化转型变革项目中,可以借助数字化打通供应链,解决企业成本和效率,以及产品品质、产品创新,产业迁移问题。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以贯穿各业务系统的核心主数据(如项目、客户)为切入点开展数据治理工作,统一数据口径和标准,并沉淀出一套贯穿整个治理流程的数据资产管理对象体系。

结语

2022在经济转型、城市发展、政策风口等多重利好下,城投城建企业亟待创新突破,以应对各项挑战,重点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战略方向、组织架构、业财一体化、智能决策、招采合规、资源协同以及提质增效七大方向寻求突破,构建属于自己特色的核心能力,把握基建大年机遇。

文章来源:明源不动产研究院(ID:mybdcyjy)转载已获授权,在此表示感谢!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