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根据中国政府网,在9月4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六稳”工作再度被提及,其中被寄望拉动投资、稳定增长的专项债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会议确定了提前下达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

目前部分地方已经开始行动。据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消息指,华东地区某县已经要求8月底前各部门将2020年债券需求项目报县财政局汇总,9月底前完善债券发行相关资料,10月将审定后的债券需求报市财政局审核。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永森教授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层面要建立债券的滚动发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环境,包括地方政府发展要提前预期、提前规划,按照程序报告发展规模等,这也是规范化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举措。

形成稳定的发债机制

地方新增限额可以提前下达始于去年年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了平熨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全国人大常委在2018年12月份授权国务院,可以在每年3月全国两会批准地方债限额前,提前下发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0%以内的额度,去年就在1月提前下达了1.39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理论上2020年可提前下达的新增地方债限额最高规模为1.85万亿,其中包括1.29万亿的专项债。

对比往年,2020年新增债务限额不仅在规模上比2019年要大,而且在进度上亦有所提早。按照惯例,在编制下一年预算前,通常会在10月底至11月开始申报限额,而今年则提前至8月。

华泰固收研究团队表示,在内外不确性因素之下,财政逆周期调节压力大,地方专项债发行需要保持连续性和力度,一方面增加利率债供给,有助于缓解核心资产荒;另一方面会带动配套融资,有助于宽信用。

伴随着地方债的增发,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向时代财经表示,未来货币政策也要相向而行,扩大债券发行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且进一步降息和降利率。

“发行专项债,检验的是全社会的应债能力,没有金融机构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丁建臣说。

实际上,在4日的国常会上,国家对于配套的货币政策已经有所考虑。会议提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市场普遍预计,在9月下旬,央行将会在降准上有所动作。

“这实际上表示国家从政策层面为地方债做了最高部署,大开‘绿灯’。”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告诉时代财经。

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地方增发债券以拉动投资增长已经毋庸置疑,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更看重的是债券的流通和变现能力。目前,地方政府偿还专项债本息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性基金的收入。一直以来,土地收入支撑起政府大部分的财政收入,然而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房地产调控逐渐收紧,土地收入不如以前风光。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9年8月40城土地市场报告》显示,8月份,40城整体土地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6.9%,平均土地成交均价环比下跌1.8%,量价齐跌。与此同时,40城市土地出让收入环比下跌30.3%。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湖北、江西等地今年的卖地收入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以湖北省为例,上半年湖北卖地收入下降17.7%,而湖北省的卖地收入占到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66%。

对于如何处理好地方债务的偿还问题,李永森认为,最根本的是地方经济稳定的发展,另外就是通过债券滚动发行的机制,通过发行新债弥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空缺,“实际上中央政府已经是这样的一个机制,地方政府也在探索形成这样一个持续的滚动发行过程。”

因此,报送2020年专项债情况的同时,监管部门还要求地方提交今年1-7月新增债券使用情况,以及2018-2019年使用自身财力偿还到期专项债券本金情况。

李永森表示,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既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的客观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地方政府预计的财政收入与偿债的能力,“地方政府不能只是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就发行多少债券,还要考虑未来需要偿还多少债务的本息。”

撬动投资仍需多管齐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全年新增地方债发行收官在即,多地发债限额已经触顶。财政部在9月3日公布的8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概况显示,前8个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累计约近4万亿元发债规模同比增长约30%。其中新增债券约占总发行规模的73%。这也意味着9月份只需要发行剩下的1590亿元新增债券即可完成任务。

不少地方像厦门、北京、辽宁、大连等地已经完成了本年地方的发债任务。之后想要继续发债,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置换债,在地方政府间进行置换,另一方面可以动用往年余额。国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测算称,如果全部省市均动用往年剩余额度的30%,则可多发行新增专项债约3615亿元,相当于全年新增专项债券限额增加16.8%。

为了扩大专项债对基建的拉动,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项债《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允许将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

除了举债,政府也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为引资的重要手段。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的信息显示,上半年,管理库净增项目382个,投资额达到4714亿元。

然而,纵使专项债与PPP双管齐下,但仍无法指望它们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能够立竿见影。从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今年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7%,增速比1—6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7月份的投资增速也只增长0.43%。

江海证券分析指出,今年1-7月基建投资尚未完全发力,而限制基建完全发力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资金问题,从上半年来看,专项债对基建资金的贡献明显提升,但政府性基金和表内贷款对基建的支持力度较小。

“通过举债获得长期的稳定的财政收入是惯例,核心要求是政府通过债务支出支撑效率的产生,关键是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国计民生的项目上。”丁建臣指出,这也就涉及到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问题。

实际上,期望政府以一臂之力撑起投资也是杯水车薪。李永森表示,政府对经济的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仅仅占投资规模里面相对较小的比重,地方政府在整个投资里面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其他经济主体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所不愿投的项目,就需要地方政府来弥补这类型的空缺。

“地方政府不应该成为最主要的投资主体,更多要靠其他的主体进行投资。地方政府要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自然人等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引导和保护,落实和推出相应的鼓励措施。”李永森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