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太平基金:债券投资中的惯性思维陷阱】总之,在趋势性更强的债券市场中,惯性思维和羊群效应往往与投资者如影随形。此时,保持一份客观与理智,坚持独立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投资者培养更敏锐的市场触觉和更强的趋势判断能力。(太平基金)

我国的债券市场在1981年诞生,2000年前后逐渐形成完善的发展框架,2005年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债券总托管量已经达近70万亿。按照交易场所区分,债券市场可分为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和场内市场,其中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量占总体交易量的90%以上,体量巨大,且参与者绝大多数为具有投资经验的机构用户。但是,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投资往往显示出更多的惯性思维与羊群效应。

惯性思维,也叫思维定式(Thinking Set),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而造成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惯性思维中,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或许有人会认为,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分析与解决当下的问题无可厚非,但惯性思维并不同于此。

惯性思维往往使人具有近期偏好。近期的成功或失败常会给人更深的印象,所以很多投资者会在不知不觉间给予近期的数据和经验以过高的权重,而忽视趋势下决定因素的悄然变化。在金融市场中,能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大的成果,就因为他们能跳出惯性思维设定的框架,最先感受到趋势的变化。

很多债券投资者对2013年6月底的“钱荒”可谓记忆犹新。这场货币市场的波动始于6月初,在当月4日到8日经历了第一轮货币市场利率的显著上升期,19日到24日为利率第二轮上升期。在市场波动最高点6月20日,质押式回购隔夜、7天、14天加权利率分别为11.74%、11.62%、9.26%,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更是一度摸高至30%。其后,随着央行向多家银行提供流动性,几家大行拆出头寸,6月25日后利率逐步回落,市场渐渐趋于平稳。

正因为这场钱荒,6月资金价格飙涨几乎成了投资者的普遍预期。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了,2013年以前,资金市场利率波动较大,虽然半年末和年末资金价格往往高于全年的平均水平,但高点通常集中于1月春节前后。

2014至2016下半年,资金价格中枢明显下移,且起伏较小,此时,债券市场正处于长达三年的大牛市,宽松的资金面推动了杠杆策略的普遍运用。2016年下半年,我国拉开了“金融去杠杆”的大幕,各项金融监管措施陆续出台,货币政策上,央行提出了“中性偏紧”策略,图中可以看出17年资金价格中枢明显抬升。但是,同样有意思的是,虽然资金价格高企,但是波动率较2013年以前明显降低了。“削峰填谷”的精进,源于央行在长久以来货币政策运用中经验的积累和手段的多样化。

但在2017年债券熊市的一年中,也有一些投资机构通过波段操作获得了收益,因为,在灰色的这年中趋势有过短暂回暖,且这次回暖就发生在很多人认为有可能又有“钱荒”的六月。

此次回暖一是由于很多机构认为经济大概率回落,于是“抢跑”,二是因为资金价格并没有如预期飙高。仔细分析下来,一来当时随着MPA考核的推出和流动性监管的加强,央行无需大力度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收紧;二来央行“削峰填谷”的意图已经明显;三来大多数机构都有资金利率飙高的预期,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如果利率的波段操作者陷于近期偏好的惯性思维,未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认为六月资金面不容乐观,债市风险较大,那就会踏空这波行情。

惯性思维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容易被周围的言论和信息的影响,而放弃独立思考,形成“锚定效应”(anchoring)。现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打开手机随时随地就能看到各类机构发来的债券市场研报。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投资者不应该放弃独立思考与研究,不应该只听从喊得最响最多的声音,也不应该只在别人的声音里为自己的论点找证据。而应该在阅读的时候保持自己的客观,寻找是否还有自己没有看到的一面,且以此丰富自己的框架。

总之,在趋势性更强的债券市场中,惯性思维和羊群效应往往与投资者如影随形。此时,保持一份客观与理智,坚持独立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投资者培养更敏锐的市场触觉和更强的趋势判断能力。

本文源自太平基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